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脉络
国内外的预制概念古已有之,我国古代预制木构架体系的模数化、标准化、定型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
欧洲是现代工业化革命的起源,在住宅的工业化生产领域也不例外,特别是北欧地区由于气候寒冷、施工期较短,人工费成本很高。为了加快工期和节约成本,最早兴起了“工厂预制、现场组装”的住宅生产建设方式,如芬兰、瑞典、挪威等国家的建筑预制率高达70%以上,可以节省大量的脚手架和模板用量,不但质量好、速度快,而且造价低于现浇,体现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。
我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从前苏联引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,大力发展基于PC的各类建筑,至上世纪八十年代,基本形成完整的PC技术体系。产品涉及工业与民用建筑、市政施设、大型基础设施等。
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16年—至今
2016年9月27日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 (国办发〔2016〕71号),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%。
建筑产业现代化2010年—2016年
2014年7月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《关于推进建筑产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》明确提出“统筹规划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和路径”, 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。
住宅产业化1999年—2010年
1999年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,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》的通知,系统的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。学习日本经验,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。推广四新技术(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材料、新方法)。
建筑工业化50年代-80年代
国务院1956 年发布《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》,学习前苏联的经验,第一次提出要实行建筑工业化。但经过文革以及八十年代末各种因素的出现,建筑工业化停滞了下来。